以往粽子在端午節或祭祖時較常出現,現代則因為便利的生活,要買到粽子相當容易,也沒有限定一定要在端午節食用。
臺灣部份的居民會在春節的時候包粽子,稱之為年粽。
粽子的由來
粽子的由來有多種不同的傳說,最常聽到的就是在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到時投入汨羅江中,人們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於是就紛紛包了許多的粽子,投入汨羅江中,想要讓魚蝦吃飽後,不要吃屈原的屍體,這是最常聽到的粽子由來。除了紀念屈原之外,另外有一位與端午節相關的歷史故事,只不過時間發生的比屈原更早,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也是一位愛國者,同時又是個極為孝順父親的人,他與屈原有點類似,最後也投入江中,所以在一些地方地區的人民,也會用類似紀念屈原的方式,投入粽子到江中,希望藉此保全伍子胥的屍體。
粽子似乎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具有紀念價值的歷史產物。
雖然現階段,我們都認為粽子的由來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不過若以中國歷史年表來推論,伍子胥是春秋時期的人,所以粽子最早很可能是以紀念伍子胥為主要目的,這樣的概念在江蘇等地蔚為風行。
無論怎麼說,粽子的由來與端午節脫不了關係,所以我們習慣在端午節當天吃粽子,這樣的行為模式已經嚴然成為端午節的習俗了。
南北部差異
粽子在整個大中華文化區都有,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香港、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居民都有包粽子的習慣與習俗,各地的粽子形態其實都不太一樣,我們把範圍縮小到台灣當地的粽子,無論是北台灣還是南台灣,都有包粽子的習俗,台灣北部的粽子比較小,味道偏鹹,餡料較為單純,北部粽在包之前會先將米泡水後加入胡椒、醬油等調味料炒香,看起來有點像是油飯,接著再把瘦肉、蝦米、蘿蔔乾等食材炒成 的餡料,一起包入竹葉裡,再用白色的繩子捆綁,最後放入蒸籠中蒸熟,南部粽通常為水煮粽,使用的是糯米加上許多的食材,例如三層肉、香菇、鹹蛋黃、紅蔥頭、蘿蔔乾、魷魚、蝦米等各式各樣的食材,再用粽子葉包起來,最後用水煮的方式煮熟。台灣北部粽與南部粽的做法完全不同,做出來的粽子口感也落差很大,北部粽子吃起來口味足夠,米飯粒粒分明,南部粽子由於是水煮的關係,所以米飯會有點軟爛,中間包的餡料相當豐富,許多北部人不喜歡吃南部的粽子,也有許多南部人不喜歡吃北部的粽子,主要原因在於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就像滷肉飯在南北的認知也完全不同、肉圓也有同樣的情形。
鹼粽的外觀與色澤
變化
自春秋戰國至今也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粽子這項傳統美食流傳到整個大中華文化區,當然也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變化,例如中國北方的粽子通常是長方形或是長圓形,採用蘆薈的葉子捲起來,南方的粽子跟我們台灣常見的粽子比較類似,不過也是用蘆薈的葉子包。台灣的客家粽主要分佈在北部,屬於客家米食中的一環,客家米粽使用曬乾的麻竹葉包裹著米以及內餡料,常見的客家米粽內餡料有蝦米、紅蔥頭、菜脯、香菇、豬肉,包好的客家米粽要用蒸籠蒸熟才能食用。
鹼粽是一種特殊的粽子型態,利用糯米加上鹼粉或鹼粽油所製作而成的,必需冰過才能食用。
在新竹內灣當地非常流行一種野薑花粽,這種野薑花粽很小一顆,大約一兩口就能吃完,包裹粽子的葉子就是野薑花的葉子,用這種野薑花的葉子包出來的粽子,蒸熟後會有一陣淡淡的野薑花香,在新竹內灣有許多家專門販售野薑花粽的傳統老店。
延伸閱讀
- 端午節
-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