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是一個在古印度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法則,只是近年被媒體以及各種教育課程的散佈,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了這個吸引力法則,所謂的吸引力法則就是人類的大腦思考,可以產生想像中的結果,感覺有點類似念力的一種信念,吸引力法則的推崇者認為人們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種事物,都是經過大腦思考後所吸引而來的,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金錢、工作、驚喜 … 等,都與吸引力法則脫不了關係,正面的思考將帶來正面的能量,而引發好事情的發生,負面思考將帶來負面能量,造成不好的結果,吸引力法則似乎真的存在,不過人們還是難以拿出科學上強而有力的物證或實驗數據,來證明以及量化吸引力法則。

發展歷史

在西元2006年的時候,有一名澳洲的新聞工作者朗達·拜恩(Rhonda Byrne),宣稱他在 人生最失意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一本超過百年以上的古書,其中有記載著吸引力法則的秘密,於是朗達·拜恩就開始努力的推廣他所發現的秘密,也就是古印度的吸引力法則,最後將這個吸引力法則秘密拍成電影,同年也推出了同名書籍秘密(The Secret),吸引力法則在當時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成為當代顯學,轟動全球,朗達·拜恩所撰寫的秘密書本創下美國賽門舒斯特出版史上單月再版超過200萬本的新紀錄,短短四個月內銷售超過五百萬本,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發行,甚至獲得美國脫口秀節目歐普拉的強力推薦,朗達·拜恩發現的吸引力法則在推廣的過程,的確是幫助了許多的人,不管是否有科學上的佐證,吸引力法則幫助了朗達·拜恩從人生的低潮,站上人生的事業高峰,而吸引力法則也在全球持續熱門。

其實有許多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古文獻中,古印度時期就已經存在著這樣子的吸引力法則概念,只是古代的資訊傳遞速度不像現代如此迅速,也沒有像現在這麼多大型媒體,可以短時間內把資訊推波助瀾給社會大眾,所以吸引力法則的概念一直留存在古印度文化中,儘管近百年來,有些許的新思維運動作者或是媒體介紹過類似的概念,卻沒有朗達·拜恩推廣秘密電影與書籍時來得強而有力。

實際案例

生活中很容易發現與吸引力法則有關的實際案例,例如美國有一名樂透得主,在2010年的時候有著經濟上的壓力,居住的房子也面臨法拍,看著自己的孩子,正在思考該怎麼辦?後來因為他有著強烈的賺錢慾望,靠著吸引力法則,讓他只花了2美元,就獲得了1億1200萬美元的樂透獎金,相當於新台幣35億元左右的超高額獎金,他對媒體透露他是如何想要獲得那筆獎金,也許中獎是最常被拿來與吸引力法則牽扯上關係的例子。

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中樂透,要拿到頭獎的機率真的太低,不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透過比較簡單的方式來測試吸引力法則的威力,舉個例子來說,台灣的統一發票每次開獎的時候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獎項,你可曾在對統一發票的時候,強烈的告訴自己一定會中獎,在對發票的過程不斷的用自己的大腦釋放出會中獎的訊號,持續的吸引對中統一發票的這件事情發生,當你手中的發票對完了,也許還真的讓自己中獎了呢!不管是對中了200元還是更高的獎金,也許都與吸引力法則有那麼些許的關聯。

許多人認為想要過上優渥的生活,首先必須要有足夠的財富,而財富的來源除了努力工作之外,還必須擁有非常多獲得金錢的機會,吸引力法則推崇者告訴人們,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建立更多金錢的來源,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衝動,大腦中必須時時刻刻告訴自己,我要變有錢、我要賺更多的錢,並且專注在獲得金錢這件事情上,宇宙中的能量將會幫助並成就你所想的事情,任何你所想的事情、你所希望獲得的一切,都跟你的大腦思考有所關聯,你必須努力的、用力的去想,才能獲得一切你所想要的結果,吸引你所想吸引的事務。

吸引力法則也經常被應用在人際關係上,甚至人際關係就是吸引力法則最開始被推崇的一個重要部份,我們東方人都知道物以類聚的道理,其實在吸引力法則中也有這類似的概念,當你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同樣的也會吸引者許多與你類似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成功人士身邊幾乎都是成功的人,而失敗的人身邊總是出現者失敗者,因為每個人內心對於自己的內在與外在要求程度不同,也因此吸引著同等思維的人們,在許多的勵志書籍中也很明確的告訴社會大眾,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社會地位、有成就的成功人士,首先必須先把自己整頓好,無論如何都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成功的人,這樣才能吸引到其他同樣有能力、有成就的人,藉此提升自己的生活水準,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吸引力法則告訴人們,你要敢去想並且堅持肯定自己能達到目標,才能獲得最終想要的結果。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1. Jasm56n 部落格什麼是吸引力法則?
最後更新於 2015-06-18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