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於西元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間的大型戰爭,英文 First World War、World War I 或簡寫 WW I,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稱為世界大戰 World War,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加入作戰或宣戰,但並非一次所有國家都加入戰局,而是依據不同的事件導致紛紛加入,主要分為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陣營,主要戰場在歐洲陸地與海上,戰線以德國為中心,範圍擴及歐洲多個國家,所以也稱為歐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超過 1500 萬人,包含協約國參戰士兵陣亡約 550 萬人、同盟國參戰士兵陣亡約 650 萬人以及平民約 650 萬人,受傷人數則是超過兩千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

翻開歐洲的歷史可以發現一直以來,許多不同民族間的競爭從未停止過,從十五世紀開始就有強國統殖民國的政治情況,當時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與後來的奧匈帝國都是強國,歐洲經歷多次的區域戰爭、殖民地爭奪、軍事競賽、民族仇恨、摩洛哥危機(共有兩次)、波士尼亞危機、巴爾幹戰爭(共有兩次)等事件,漸漸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埋下導火線,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友好關係與敵對關係也漸漸形成,嚴格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並非短時間內所造成,而是經歷數百年的許多事件與危機所影響,才讓戰事大爆發,且一發不可收拾。僅管各國間的關係相當微妙,但真正的導火線是「塞拉耶佛刺殺事件」,法蘭茲斐迪南大公是奧匈帝國皇儲,也就是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西元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婦前往巴爾幹半島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首府塞拉耶佛,進行檢閱軍事演習,遭到普林西普(波士尼亞人,塞爾維亞族民族主義者)所槍殺,奧匈帝國要求塞爾維亞對這件事情提出負責與處理,但並未獲得預期的成效,塞爾維亞根本不配合,因而引發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從此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揭開了序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大陣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分為同盟國與協約國,起初是西元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俄國反對奧匈帝國的宣戰,隨即在兩天後,也就是西元1914年7月28日,俄國出兵協助塞爾維亞對抗奧匈帝國,此時,德國支持奧匈帝國,所以於1914年8月1日向俄國宣戰。由於德國與法國間有著多年的民族問題,德國要求法國不要插手此事情,但法國對德國的要求置之不理,甚至加入動員準備參戰,8月3日,德國便向法國宣戰,就在戰事混亂的同時,德國還在8月4日入侵比利時,引起英國的不滿,英國於當天直接向德國宣戰,緊接著與德國同屬同盟國的奧匈帝國於8月6日向俄國宣戰,屬協約國的英國於8月12日向奧匈帝國宣戰,從191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同盟國與協約國已經成為混戰狀態,前後僅僅兩星期左右的時間。

主要成員國
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義大利王國(中途退出)
協約國塞爾維亞、俄羅斯帝國、法國、比利時、英國、日本、義大利王國、聖馬利諾共和國、羅馬尼亞、蒙特內哥羅王國、葡萄牙、美國、其他支援國
其中美國本來是保持中立,但後來因為「齊默曼密電」事件[3]而宣布加入協約國參戰,美國的加入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相當大的影響。西元1917年,德國外長亞瑟齊默曼發出的一封密碼電報,此封密電目的是要交給當時的墨西哥總統,但是被英國攔截並成功解密,內容主要重點為德國將在1917年2月1日重新開始「無限制海戰」,意思就是無論是否為軍艦,都可能會被德國的軍艦或潛水艇擊沉,這對美國的商船有所風險,另外,德國建議墨西哥入侵美國,且且將支持墨西哥對抗美國,導至西元1917年4月6日,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國會宣佈與德國斷交並向德國宣戰。

東線戰事、西線戰事與海上戰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就在歐洲,以德國為中心點,東西兩邊均發生戰事,東線戰事主要是德國與俄國的大規模戰爭,德國因為支援奧匈帝國攻打塞爾維亞,引起俄國大舉動員協助塞爾維亞作戰,德國與俄國兩國因此打起來,為了與俄國作戰,德國將西線作戰的軍隊迅速調回,猛攻俄國,因此導致俄國損失數十萬人,另外,俄國也在南線的區域猛攻奧匈帝國,東線與南線都已經陷入混戰與膠著,德國也難以抽身對抗西線的協約國。

西線戰事主要是德國與英法聯軍戰事,後來美國加入協約國後,也對協約國輸送資源對抗德國。德軍在一開始除了支持奧匈帝國攻打塞爾維亞之外,自己本身也進攻比例時與法國,造成法國大規模向德國宣戰,但起初德國猛攻法國,局勢順利,甚至將法國逼退到波爾多(法國西南的一個港口城市),隨著英法聯軍的抵抗,德國遲遲無法獲勝,僅管攻城掠地,但德軍依然折損嚴重。英法聯軍其實有在德國調兵至東邊攻打俄國時,對德國發動兩輪的攻勢,不過當時的德國調兵迅速,立刻回防,以至於英法聯軍並未成攻擊敗德國。西元1917年11月,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而退出與德國的作戰,德國很幸運的在東邊的戰事或得舒緩,將火力投注至西邊,想要猛攻英法聯軍,但美國已經參戰,並向英法聯軍提供許多武器裝備,德國發動多次攻擊都無法成功獲勝。

海上戰事主要為英國與德國的拼鬥,地點發生於波羅的海(Baltic Sea) ,德國佈署在國外的軍艦被英國的海軍封鎖在波羅的海,無法出來與其他國家作戰,所以與英國發生了海上作戰,而德國本身也使用潛水艇防止其他國家對協約國進行戰事支援,並於西元1917年,德國向墨西哥總統發送的秘密電報被英國攔截,解讀內容發現德國即將展開「無限制海戰」,此事件導致美國加入協約國向德國宣戰[3]

另外,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也在美國參戰後,名義上宣布參戰。在亞洲的部分,宣布參戰的國家有日本與中國,日本在西元1914年8月23日,與英國聯軍向德國宣戰,發動了青島之戰,成功占領青島。當時的中國則是因為北洋政府想獲得利益,所以與德國斷交,宣布參與協約國,但並未真正出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同盟國的主要領導國德國因為長期大量的作戰,折損大量軍事力量與人員,德國的國內引發了停戰論,眼見大勢已去,德軍最高統帥依然不放棄,導致海軍抗命,再加上國內發生革命,最終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這是同盟國戰敗的開始,同盟國其他成員國如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也因為德國的戰敗以及戰爭對自己國內的經濟發生嚴重影響,紛紛宣布投降。協約國和同盟國於西元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戰敗國與獲得勝利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召開和議會議,並商討如何制裁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美國、英國站在經濟利益與和平的角度,並未提出對德國的嚴苛制裁,但對德國相當仇視的法國則不這麼想,強烈的提出德國該付出的代價,包含賠款以及軍事制裁等,經歷六個多月的討論後,各國最後於西元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凡爾賽和約》宣布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德國因此割地賠款並付出極大的代價。

相關主題推薦

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備註與外部連結

  1. First World War.com - A Multimedia History of World War One
  2. 西元 1911 年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法國簽署停戰協議的紀念遺址 [參考連結]
  3. 歷史上著名的「齊默曼密電」因失誤而被解密,此事件導致美國參戰 [參考連結]
最後更新於 2015-03-24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