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這句成語出自於《論語》[1]的《衛靈公》篇,原本的全文是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以仁為己任,無所謙讓,只要是以仁為本的事情就該去做,就算是自己的老師也不用謙讓,積極主動的擔起責任,把任務或事情完成,後人將當仁不讓於師縮短為當仁不讓的四字成語。現今社會也有許多存在仁義道德之事,需要有能仁之人挺身而出,當仁不讓的改善這個社會,早在春秋時期,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思想就有這樣以仁為本的思維。

如果遇到自己認為是仁義之事,可以《當仁不讓》表達自己的企圖心,若是遇到自己無法勝任的事情,可以用《敬謝不敏》來婉拒。

當仁不讓成語出處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 "當仁"表示遇到仁義之事,"當"有碰到、遇到、發生的意思。
  • "不讓於師"表示就算是自己的老師也不謙讓,"讓"有謙讓、推辭之意,"師"指老師。
宋朝朱熹集注也曾提及:「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對論語的這段有所解釋。

當仁不讓成語造句

  • 對於老闆交代的事情,他總是當仁不讓的拼命達成任務,最終獲得老闆的賞識。
  • 看到里長在徵選里內清潔隊義工,熱心公益的小陳當仁不讓的馬上報名。
  • 人不能只做自己有利的事情,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更應該當仁不讓。

延伸閱讀

當仁不讓成語備註

  1. 論語是春秋時期至聖先師孔子與再傳弟子共同匯編而成的著作,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著作之一。
  2. 當仁不讓與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不謀而合。
最後更新於 2014-09-25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