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英文 golden ratio)也稱為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是一種學常數,經過計算出來的結果,黃金比例的數字為 1.6180339887...,通常取至小數點後三位為 1.618 做為實務應用。黃金比例在數學上有一個相當獨特的地方,就是 1.618 的倒數剛好為 1.618 - 1 = 0.618,倒數的實際算法應該是用 1 去除黃金比例的代表數字 1.618,像這樣「1 ÷ 1.618 = 0.618」表示。

黃金比例的發現與推算歷史難以估計,考古學家們從古希臘的幾何數學研究可以推估當時就已經有至少初步的黃金比力概念,時至今日,黃金比例一直都被視為和諧與美的代表,而且經過研究,黃金比例套用到許多的事務中都能呈現出最完美的效果。

黃金比例的應用範圍

黃金比例常被拿來廣泛應用在數學、藝術、建築 ... 等領域。

數學領域:數學中的黃金矩形(Golden rectangles)即為黃金比例的一個案例,黃金矩形的長與寬比值為 (1+√5)/2,簡稱為 T,計算的矩形常寬比例剛好為 1:0.618,所以被稱之為黃金矩形,古希臘人認為具有黃金比例的矩形具有最完美的比例,並大量的將這樣的概念套用到建築物中。另外黃金三角形也是帶有黃金比例的一個數學例子,黃金三角形是一個頂角為 36 角的等腰三角形,底與腰之比例恰好為黃金比例。

藝術領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1]就隱藏著許多黃金比例,除了畫作本身的尺寸就是黃金比例之外,如果把蒙娜麗莎的臉部用一個矩形框起來也會是一個具有黃金比例的黃金矩形,其他還有許多部份亦存在黃金比例,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據說也受到當時盛行的黃金比例概念,將其套用至他的畫作中,也讓這幅充滿神秘色彩的畫作成為現今的世界名畫。同樣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桑德羅·波提切利的畫作《維納斯的誕生》[2]以及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米勒於西元 1857 年的作品《拾穗》(Des glaneuses)[3]也都同樣含有黃金比例的成分。

建築領域:埃及金字塔、希臘雅典神廟、雕像、印度泰姬瑪哈陵、多倫多電視塔、埃菲爾鐵塔。

自然界:玫瑰花瓣、鳳梨的外皮鱗片、鸚鵡螺的外殼、DNA雙螺旋結構、巨大星系 ... 等,都存在黃金比例。

延伸閱讀

黃金比例的備註

  1. 《蒙娜麗莎的微笑》創作年代約在西元 1503 年 –1507 年,目前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2. 《維納斯的誕生》創作年代約在西元 1482 年 -1486 年,目前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3. 《拾穗》創作年代在西元 1857 年,目前收藏於巴黎奧塞美術館。
最後更新於 2015-01-07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