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

馬鈴薯外觀

馬鈴薯的科學分類

科別:茄科 Solanaceae
屬別:茄屬 Solanum
種別:馬鈴薯 S. tuberosum
馬鈴薯指茄屬(Solanum)馬鈴薯種(S. tuberosum)的植物,學名為 Solanum tuberosum,英文名稱為 Potato,馬鈴薯的別名還有洋芋、土豆(中國大陸)、薯仔(香港)、香芋、黃獨、山藥蛋、 爪哇薯、地豆、馬之薯、日本番薯、荷蘭薯 ... 等,一般我們食用的球形或卵形馬鈴薯是馬鈴薯植物的塊莖,而不是塊根,地瓜才是塊根。馬鈴薯在人類糧食作物所佔的量非常龐大,與小麥、玉米占據了全球食用量的前三大,馬鈴薯更是歐美國家的主食之一,常見的像是馬鈴薯泥、馬鈴薯做成的薯條、馬鈴薯洋芋片都是普遍的食用方式。

根據秘魯國際馬鈴薯中心[1]的統計,全球不同的馬鈴薯基因有超過五千種以上,現在世界各國所栽種的馬鈴薯看似類似,基因可能有些許的差異,目前馬鈴薯的生產國家如中國大陸、美國、秘魯、德國、印度、俄羅斯、烏克蘭、法國、波蘭 ... 等均有大規模的產出,其中以中國的產量最大,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統計,馬鈴薯的全球總產量在 2011 年時,已經超過 374 百萬公噸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公佈資料[2],臺灣的馬鈴薯最早是從日本引進,日據時期就有開始栽種的記錄(最早的記錄是西元 1928 年),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以及政府的推廣,馬鈴薯栽種已經成為台灣農業重要的一環,以中南部為主要栽種地區,其中又以雲林縣斗南地區的栽種面積最為龐大,台中豐原、嘉義、台南都有栽種。

馬鈴薯栽種

馬鈴薯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氣候有不同的栽種方式,主要以塊莖的無性繁殖方式栽培,馬鈴薯比較喜歡在涼爽又不會太潮濕的氣候生長,對土壤的要求以土質疏鬆肥沃為佳,這也是馬鈴薯幾乎都在臺灣中南部栽種的主要原因。馬鈴薯是一種蠻特別的植物,很容易變異,且品種容易演化,特別是以播種培養的方式最容易變異,也因為這個特性,讓馬鈴薯的種類非常多,可以栽培出不同澱粉含量或不同顏色的馬鈴薯。

馬鈴薯食用

承前段所述,澱粉含量較高的馬鈴薯適宜做為主食,營養成分也有比較適合做為蔬菜使用的品種,馬鈴薯的營養成分高,含有充足的熱量,食用後容易產生飽足感,除了碳水化合物之外,馬鈴薯還包含了如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 ... 等營養成分。常見的馬鈴薯食用方式如馬鈴薯泥、馬鈴薯沙拉、馬鈴薯條、薯餅、洋芋片、馬鈴薯濃湯、可樂餅、起司馬鈴薯 ... 等。

馬鈴薯有毒

馬鈴薯雖然已經是目前世界前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但其實馬鈴薯本身具有毒性,因為馬鈴薯含有一種稱為茄鹼的物質,這種物質也稱為馬鈴薯毒素,就是一般所謂的龍葵素,雖然馬鈴薯含有這種物質,但新鮮的馬鈴薯含量較低,除非對此物質特別敏感者,正常人食用新鮮的馬鈴薯屬於安全範圍,但馬鈴薯一旦發芽,茄鹼的含量就會飆高,毒性對人體影響極大,就算把外皮以及發芽去掉,一樣無法除去毒性,且茄鹼對於高溫是相對穩定,透過烹煮也無法消除毒性,所以馬鈴薯發芽是絕對不能食用的。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1. 南美洲秘魯首都利馬市的國際馬鈴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 Agricultural research for development
  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介紹台灣的馬鈴薯引進與栽種情況:台灣馬鈴薯種薯栽培現況

馬鈴薯相片集

最後更新於 2015-07-17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