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懸河

口若懸河這句成語是形容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滔滔不絕,像瀑布一般不停的奔流傾洩。南朝·宋·劉義慶[1]的《世說新語》[2]以及唐朝韓愈[3]的《石鼓歌》中,都有提到這句成語,其實歷代文獻中對此成語的引用也不在少數,而最早的出處應該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可以用來正面的形容一個人能說善辯,也可以用來負面的形容一個人很長舌,說話沒完沒了,所以口若懸河這句成語使用的時機,要看對向及場合,不可以隨便亂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成語口若懸河的同義詞有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反義詞只有沉默寡言、沉默不語、啞口無言 ... 等。

詞語解釋

  • 若:似、好像
  • 懸河:河流、形容像瀑布般的宣流而下。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郭子玄就是郭象,晉河南人,西晉時期哲學家,上段世說新語的內容是記載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太尉王衍認為郭象在議論的時候,說話就像山上宣洩而下的水,滔滔不絕,似乎永遠不會停止。

成語造句

  • 老師上課口若懸河的講解課程內容,竟然超過下課時間,引起同學間的民怨。
  • 他每次開會的時候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結果招來其他同事的忌妒。
  • 人家說男人四十一張嘴,這位老兄果然講到往事都口若懸河。
  • 他在這次辯論會中口若懸河,得到非常好的成績。

延伸閱讀

口若懸河成語備註

  1. 劉義慶是南朝宋著名政治家,時間為 403年-444年,曾集士人門客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
  2. 《世說新語》為劉義慶流傳後世最著名的作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3.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
最後更新於 2015-06-25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