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通貨膨脹(超通膨)

惡性通貨膨脹也稱為超通膨或超速通貨膨脹,英文為 Hyperinflation,所代表的就是市場上的貨幣購買力在特定的時間內急速下降,貨物價格急速飆漲,使得流通貨幣失去價值,惡性通貨膨脹是區域性的且難以控制的一種經濟體質大崩盤現象,一旦發生惡性通貨膨脹,就不是容易解決的經濟困境,惡性通貨膨脹的標準難以界定,經濟學家有著不同的見解,消費者都會對物價飆漲以及鈔票購買力下降有明顯的感受,例如通貨膨脹率在百分之三還算是正常經濟波動情況,但如果一年中的通貨膨脹率高達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就可以算是惡性通貨膨脹,當超通膨情況一發生,很快的物價就有可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飆漲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人們想在短時間內將手中的鈔票盡快用掉,否則物價飆漲的速度將快到讓手中的鈔票根本買不起原本要買的貨物,此現象也很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經濟恐慌,人民對貨幣失去信心,隨之而來的罷工、關廠、倒閉、失業率飆漲、經濟大蕭條,嚴重影響社會動盪不安。

惡性通貨膨脹的結果導致鈔票價值幾乎消失,歷史上就發生過好幾次,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西元1923年至1924年間,因戰爭與戰敗賠款而產生非常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讓鈔票變成壁紙[1],因為鈔票的價值連壁紙都買不起,乾脆直接拿來貼牆壁,甚至連柴火都買不起,直接將鈔票當柴燒[2],最嚴重的情況到每四兆五千億馬克才能換到 1 美元,德國人對德國馬克以經完全失去信心,德國政府在往後的貨幣政策變得非常嚴謹,以免重蹈覆轍。

台灣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西元 1945 年至 1952 年間發生嚴重的超通膨事件,因為當時的太平洋戰爭結束,台灣承購了日本大量公債所帶來的壓力、戰後人口增加與貨物供應嚴重不足、政府赤字嚴重,所以大量發行貨幣以支付赤字等原因,迫使當時台灣的通貨膨脹率急速飆升,直到政府實施貨幣改革,並發行新台幣取代原本的台幣,當時舊台幣與新台幣的兌換比例為 40000:1,也就是四萬元舊台幣僅能兌換一元新台幣。

惡性通貨膨脹的起因

惡性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通常與政府赤字過高,以至於發行過多貨幣,導致貨幣持續的貶值,最終演變成惡性通貨膨脹,然而政府赤字飆高通常與戰爭、政策、經濟蕭條、糧食短缺、國力衰弱等事件有關,真正造成超通膨的原因其實相當複雜,各經濟學者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大原則來看,惡性通貨膨脹就是政府發行大量流通貨幣至市場導至貨幣價值極速下跌的結果,為了避免國內發生如此嚴重的超通膨情況,各國政府必須以嚴謹的態度面對貨幣政策。

對抗惡性通貨膨脹

當發生超通膨的時候,政府可以拿出新的貨幣政策,例如台灣發行的新台幣政策,讓新的貨幣價值取代原本以經失去價值的貨幣,但必須提出新舊貨幣的隊換日期,並公佈新貨幣完全取代舊貨幣,避免舊貨幣繼續在市場上流通,然而政府必須在新貨幣的發行量上做嚴格的管制,必須跟政府所持有的黃金儲量相等,絕對不能印製超量,才能建立新鈔票的價值以及人民對新鈔票的價值信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德國於西元 1923 年發生超通膨時,將德國馬克直接貼在牆壁上當壁紙 [參考連結]
  2. 德國發生超通膨時,婦女將鈔票當柴火燒 [參考連結]
最後更新於 2013-12-07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