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的英文 Green House Effect,指的是一種自然現象,太陽輻射的短波帶有高能量,照射至地球須先經過大氣層才會到達地表,經過地表的反射而成為長波,這些長波本一部份會返回宇宙中,另一部分則會被溫室效應氣體所阻擋而留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在白天的時候,吸收大量的能量,其中少部分依然會回到宇宙中,約 47% 會被地表或大氣所吸收,到了晚上,地表的熱會以紅外線的方式,發散至宇宙,藉以降低地球的溫度,所以溫室效應是地球的一種自然溫度調節方式。溫室效應模型就像是一個玻璃屋,在太陽底下接受陽光照射,太陽光的熱能進入玻璃屋後,卻難以反射出來,以至玻璃屋成為溫室,內部溫度會比外面高。在自然的環境下,溫室效應能夠帶給地球足夠的溫度,讓地球表面氣溫較為均勻,適宜人類與動植物生存,但目前地球的溫室效應情況有所改變,人類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數量過多,導至地球溫度持續上升,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暖化對人類生存所造成的許多影響。

過度溫室效應的成因

僅管溫室效應是一種自然現象,但伴隨著人類工業革命的開始,製造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因而改變大氣層原本溫室效應所保持的溫度,讓大氣層阻擋更多熱能消散至宇宙,所以地球的溫度就越來越高,這些氣體雖然在大氣中所佔的比例不是最高的,卻深深影響著地球的溫度,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包含一氧化二氮(N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氯氟碳化合物(CFCs)、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氫氟碳化物類(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以及水(H2O)等,其中僅有水被認為是非影響溫室效應的主因。
氣體生成、消耗與影響
一氧化二氮 N2O主要是動物所產生的氣體,可以透過土壤吸收或光線照射分解。
二氧化碳 CO2被視為溫室效應的主因,除了動物排放之外,人類的內燃機如汽車引擎、火力發電、煉鋼、化石燃料燃燒過程氧化所致,須透過海洋或植物行光合作用消耗。
甲烷 CH4主要來自於動物的消化系統所排放,可以被土壤內的微生物吸收。
氯氟碳化合物 CFCs主要來自於工業生產排放,可以被光線照射分解。
臭氧 O3光線照射 O2 產生光化合作用後的產物,會吸收紫外光及紅外線輻射。
二氧化硫 SO2
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燃燒煤炭等,形成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可與 OH 作用。
此表僅為熟悉的溫室效應氣體,人類因工業發展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遠遠超過此表所標示的種類。

過度溫室效應導致的結果

若地球沒有大氣層的溫室效應,溫度將不會維持在適合人類居住的溫度,但過度的溫室效應已經嚴重的影響了地球的氣候,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所需,溫度的提高會造成南北極的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地勢低窪的國家或地區的陸地,沿海養殖區被海水淹沒、部分來自海洋的養殖食物產量受損,人類與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將縮減,另外,溫室效應改變了氣候的變遷,將導致暴雨、颱風、颶風、海嘯的異常氣象狀況發生,不正常暴雨以及無雨狀態,也造成大規模的經濟損失以及沙漠化的擴大。溫度的提升也會造成部分農作物的減產,例如玉米與小麥都會減產,相對的,人類糧食分配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人類對溫室效應的因應措施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6]在西元 1997 年 12 月,於日本京都招開第三次締約國大會(COP3)研討氣體對環境的影響,並簽暑《京都議定書》[7]制定世界各國對於溫室氣體的減量計畫,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氫氟碳化物類(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的減量措施,京都議定書的簽署雖然是國與國間的一種約定,但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能做到的部分,例如隨手關燈、拔掉不必要電器的插頭、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中秋節減少烤肉或是採用非木炭烤肉方式、減少木製品的使用[8]、減少使用過度包裝的商品、順手做好垃圾分類 .. 等。世界各國政府近年來對於節能減碳的宣導,也有助於提升人們減少碳排放的思惟,讓地球的溫度能夠盡量保持平衡,以免過度溫室效應帶來的影響。

溫室效應相關主題

溫室效應備註與外部連結

  1. 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 | 臺灣國家公園
  2. 溫室效應對環境的影響
  3.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衝擊生態環境
  4. 溫室效應 - 香港天文台
  5. 何謂溫室效應 - 教育部數位教育資源入口網
  6. 聯合國華沙氣候變化大會 Warsaw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制定與修改項目: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7. 京都議定書英文版原文:KYOTO PROTOCOL
  8. 由於全球對於木材與木製品的需求量很高,這些木材許多來自於熱帶雨林或山林,如巴西亞馬遜雨林,人類對雨林或山林的砍伐,造成地球二氧化碳交換的速度減緩,隨之而來的就是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提高,熱量更難以排出地球,導致嚴重的溫室效應發生。
最後更新於 2013-10-05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