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教由毗羅衛國的王子所創立,歷史已經超過三千年以上,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組織,亦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創辦人釋迦牟尼(也稱釋迦牟尼佛或佛陀)是古印度[1]釋迦族人,本名悉達多,生於現今尼波爾的南部,釋迦牟尼為尊稱,意思是釋迦族人的尊者,以佛教的解釋則為「覺者」或「覺悟者」。釋迦牟尼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艱苦修行六年的時間,始終無法悟道,後來轉至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發願不悟道覺不起身,最終悟到三明六通與四聖諦而成為佛陀,悟道成佛的釋迦牟尼開始傳道,佛教重視道德與心靈覺悟與成長,認為人類與眾生有所輪迴,修道理解與看透宇宙的真相,才能超越生死與輪迴。

佛教傳入中國

自從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約西元前324年至西元前185年)時期開始,佛教就開始向外傳播,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其中南傳佛教也稱為上座部佛教,主要影響範圍為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區,北傳佛教也稱為大乘佛教,主要是由印度往北傳入中國、西藏、蒙古、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北傳佛教還有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傳說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先秦時期,但不可考,有記載的則是後漢時期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隨著中國歷代君王以及百姓對佛教的信仰與習俗,無論是在建築、經典、文學,影響中國數千年的歷史。

佛教與道教

在台灣佛教與道教信眾廣大,有許多類似的地方,但其實仔細研究是有所差異的,舉例來說,佛教與道教都有寺廟,但佛教的寺廟較偏修行、道場,道教是多神教,寺廟信奉的神明有所差異,所以有著各式不同的廟宇,如福德寺是供奉土地公、關聖帝君廟供奉的是關公,還有許多廟宇供奉著不同的神明。佛教主張大慈悲心,不忍萬物受苦,不殺生,平日飲食與祭祀法會以素為主,鮮花素果代表心意。道教則推崇老子的黃老道學,祀奉神明與敬仰祖先,精於太極、五行、八卦、易經,祭祀以豐盛的供品與對神的敬意為主。

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是道教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剛好是在同一天,但其由來卻完全不同,道教中元節是三元節之一,凡逢中元節必準備祭品舉辦中元普渡祭拜鬼神,佛教的盂蘭盆節則是來自於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連尊者,為了拯救在餓鬼道中的母親,因而衍生出來的節日,相傳釋迦牟尼的弟子目連擁有通靈的法力,他的母親因為生前做了許多的壞事,往生後進入了餓鬼道受苦,目連看到自己的母親受到飢餓之苦實在不忍心,運用法力將食物送到餓鬼道給母親,但無奈的是母親根本無法吃到東西,因為食物一到口邊就會化為灰燼,目連只好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如何將母親救出惡鬼道,佛陀告訴目連必須準備百味五果,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與十方仲僧共同祭拜,才能救出母親,目連救母的故事也反映了佛教的輪迴與受苦難的思惟。

少林寺

中國少林寺是自古就是佛門聖地,也稱為僧人寺,地點位於中國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除了學習佛法之外,少林功夫更是遠近馳名,曾經於 2011 年,在台灣的苗栗成立全台灣第一間武術學校,傳揚少林武術,建立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曾經面對過周武滅佛、民國初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文化大革命,至今屹立不搖。港星周星馳曾拍過 2001 年電影作品《少林足球》將少林功夫元素導入電影藝術之中。

相關主題推薦

佛教相關備註與外部連結

  1. 古代對印度的稱呼為天竺,即唐三藏西天取經的目的地,西遊記與佛教的發源地有關,可以見得佛教傳入中國,對於中國人的信仰與文學影響。
  2. 少林寺官方網站 [參考連結]
  3.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參考連結]
  4. 法鼓佛教學院 [參考連結]
最後更新於 2013-07-26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