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溪中正公園裡有一顆巨的陀螺造景,主要是因為大溪在民國50年左右,開始風行打陀螺的民俗文化,小孩子們普遍愛打陀螺,大溪鎮民簡武雄先生發起了打大陀螺的想法,於是找人以相思樹頭製造了一顆五台斤(三公斤)的大陀螺,並組陀螺王公會,終於由王銘祥先生將大陀螺打了起來,掀起了大溪陀螺的文化。
陀螺的造型沒有固定,只要可以讓陀螺根據中心旋轉即可,換言之,市面上有著各式各樣的陀螺,陀螺的大小很難用尺寸來判斷,通常都是以重量為陀螺大小的判斷依據,不過製造陀螺的材質會影響到重量,所以比較陀螺大小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陀螺的種類
- 紙陀螺 - 容易自製的陀螺類型,運用厚紙板剪裁出一個圓形,在圓心處打個洞,穿過竹籤或牙籤即可完成。
- 金屬陀螺 - 以金屬材質所製成的陀螺,例如鐵陀螺、不銹鋼陀螺,
- 木製陀螺 - 通常以較堅硬木材製作,例如蕃石榴樹幹、龍眼木、九芎木、樟木都是不錯的選擇,小的木製陀螺可以小至直徑1公分,大的木製陀螺可以重達上百公斤,沒有經過特別訓練,一般人幾乎不可能打起上百公斤的大陀螺。
- 銅錢陀螺 - 利用古早銅錢中心的孔洞,加上竹籤當中心轉軸而製成,由於銅錢重量不輕,可以儲存很多角動量,平衡好的情況,可以持久旋轉。
- 塑膠陀螺 - 是一種新的陀螺設計,以塑膠為主要材質,造型為上下各有一個軸,用來固定在發射器上使用,玩的時候只要將塑膠陀螺安裝在發射裝置上,透過橡皮筋的拉力儲存動能,用手指頭扣板機讓陀螺迅速旋轉並飛出。
- 線軸陀螺 - 與紙陀螺一樣都屬於手捻陀螺的一種。
- 香菇陀螺 - 香菇陀螺是一種蠻有特色的陀螺,玩法是旋轉中心的柄,當香菇陀螺轉起來後,會因為較長的軸心而倒立,變成柄在下面持續旋轉。
除了陀螺的造型與材質有所不同之外,陀螺釘(陀螺接觸地面的尖端)也有很多種造型,例如較尖的針釘、劍釘以及較寬的斧頭釘。
陀螺比賽
陀螺有很多種比賽方式,普遍最簡單的規則分組後開始競賽,可分為個人組以及團體組,以誰打(抽)的陀螺轉得比較久獲勝,另外也有畫圈範圍比賽的方式,在地上畫兩個圈在一起的圓圈範圍,然後把陀螺打入內圈中,目的要讓陀螺轉出到外圈,若是在內圈轉不出來,可用繩子抽陀螺讓它跑到外圈,但是若過程中陀螺停止轉動就算輸了,必須在外圈繼續轉動才算通過。有一種比較高技術的比賽是陀螺擲準賽,參賽選手將陀螺拋向遠方的高台,能夠順利拋上並抽起繩子讓陀螺在高台上旋轉才算過關,此種玩法算是高段的技巧,須經過訓練才做得到,精準度與抽陀螺繩的時間拿捏關係到是否能夠成功。
電影文化
好萊塢男演員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曾經在2010年主演的電影《全面啟動》中,使用金屬製的陀螺判斷自己是在夢中還是醒著,因為在夢中的陀螺不會停止轉動,醒著的時候,陀螺才會停止,電影最後並沒有演出陀螺是否有停止,成功創造出讓許影迷們猜測與討論的電影效果。延伸閱讀
- 童玩
- 陀螺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