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理論

蝴蝶效應理論(英文:Butterfly effect)是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羅倫茲(Edward Norton Lorenz)在60年代所發現的,蝴蝶效應的意思是在一個系統中微小的變化,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巨大連鎖反應以及結果,以白話一點的方式描述,就是事物的發展對初始條件具有依賴性,儘管初始條件細微的改變,都有可能對事情最終發展的結果產生巨大的差異。

蝴蝶效應的由來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諾頓·羅倫茲為了要計算天氣預報的結果,利用電腦計算相關的參數,當天他並沒有使用平時的標準計算方式,因而在後來計算結果出現了很大的差異,而且不存在相似性,羅倫茲發現在計算天氣預報時,如果輸入的初始值有些微差異,就會造成計算結果巨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天氣預報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很敏感的依賴性,勞倫茲把這樣的效應稱之為海鷗效應,後來改為蝴蝶效應。

實際上羅倫茲剛開始發表蝴蝶效應的時候,受到了許多當代科技媒體的抵制,因為傳統的媒體與科學家認為,初始條件的些微差異並不會對結果造成巨大的改變,就算有改變,也應該具有相似性,因此蝴蝶效應剛開始並沒有熱門起來,直到西元1972年底,勞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中,用比較白話的方式來描述蝴蝶效應,讓蝴蝶效應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他的描述是如果有一隻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的蝴蝶,輕輕的拍了一下牠的翅膀,產生非常微弱的氣流,而這樣子的細微氣流將會透過一連串的變化,影響範圍透過連鎖反應持續擴大,影響距離也因此傳遞到更遠的地方,最終將會造成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中的蝴蝶其實指的是很微小的初始值或是微小的機制,而蝴蝶效應所引起的龍捲風,是形容巨大的結果差異。勞倫斯也從蝴蝶效應理論中得知,要精準的的預報天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天氣的變化存在太多的影響因素,任何微小的氣流變化,都可能會對天氣造成巨大的改變。

蝴蝶效應舉例

歷史上有許多的記載都可以與蝴蝶效應扯得上關係,例如西元一九六九年六月在墨西哥舉辦的第九屆世界盃外圍賽,當時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這兩個地處中美洲的國家在比賽中,先是宏都拉斯以1比0領先一場,過了一個星期,薩爾瓦多在主場以3比0贏了宏都拉斯的球隊,接著的兩個星期發生了數場激烈的口水戰,雙方的球迷也互相的吵了起來,包含當時的新聞媒體也隔空交火,最終造成了兩國的戰爭,雙方死亡人數達到三千人,一般人民的損失超過5000萬美元,雙方的貿易終止、關閉邊境、航空中斷長達十年之久,可說是歷史上著名的蝴蝶效應典型實例。

西元1996年,英國政府證實狂牛症的病例,造成歐洲、亞洲、非洲 ... 等眾多國家的人民恐慌,到2001年,日本發現狂牛症首個病例,再到了2003年,美國發生了一起疑似狂牛症的案例,由於美國是牛肉的大量生產國,美國牛肉的輸出對美國經濟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出現狂牛症的疑似病歷也讓多年來全球人類對狂牛症的恐慌,轉變為更強烈的抵抗,台灣在後續幾年的時間,陸續有條件開放美國牛肉進口,引起台灣人民對政府的強烈反彈,政府站在政治與經濟的立場,必須面對人民的輿論壓力,同時又無法完全禁止美國牛肉進口台灣,2003年美國的一起疑似狂牛症案例,造成台美雙方在經濟與政治上的巨大影響,這也是蝴蝶效應的經典案例。

有另外一派說法,是因為蝴蝶效應的初始條件與最終結果之間並無直接關係,現在的科技尚無法精確證明亞馬遜流域的某一隻蝴蝶拍個翅膀,就能造成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某一場龍捲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舉出真正的蝴蝶效應實例,可以稱得上的蝴蝶效應的實例也只是所謂事後諸葛,因為類似蝴蝶效應的概念而被認定為蝴蝶效應的實例。

拍成電影

美國在2004年曾經推出一部蝴蝶效應同名電影,英文片名就叫  The Butterfly Effect,由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與艾咪·史瑪特(Amy Smart)共同主演,儘管電影劇情非常戲劇化,但還是圍繞著蝴蝶效應的概念下去拍攝,蝴蝶效應系列電影截至2009年總共拍的三集。

延伸閱讀

最後更新於 2015-05-24
© Copyright twsnap.com Since 2012